第284章 镇辽总兵(2 / 2)

权驭大明 小黑醉酒 1870 字 1个月前

沈阳城和开原城是辽东诸路城之首,而沈阳城的城防最为坚固,由于承担着监视和抵御辽东女真人的重任,守护辽东北部地区的安危,故而经过多年来的修建它的城防甚至比辽阳和广宁还要坚固。

朝中的大臣也知道开原和铁岭的重要,但由于大明在辽东兵力不足,文武大臣们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总不能让援兵插上翅膀飞过去,可后金不会给朝廷调集兵力的时间,一定会趁机拿下开原和铁岭。

故而,在援军无法及时抵达的情形下,朝廷只能从镇守开原和铁岭的将领上打主意。

众所周知,李成梁久镇辽东在辽人心中威望极高,女真人当年更是闻其名则胆寒,如今李成梁虽然去世但他的后人还在,故而李成梁的后人在朝廷的官员看来就成为了保护开原和铁岭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成梁有九子,其军事造诣属长子李如松最高,其次是五子李如梅,不过很可惜两人已经相继战死,尤其是长子李如松最像李成梁堪称一代猛将。

因此,经过朝廷官员们的商议,决定调李成梁三子李如桢去辽东镇守沈阳,担任镇辽总兵,一旦开原和铁岭有变就尤其率军去支援,这样一来或许事情能有转机,毕竟女真人以前被李成梁给打怕了,说不定李如桢去了能使得后金军有所忌惮。

可惜的是,在李如桢前去沈阳的路上开原已经失守,朝廷的决策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除了在萨尔浒之战中不战而退的李如柏外,李如桢的资历和官位是在世的李家子弟中最高的。

因为李成梁功勋卓著,所以李如桢年轻时得以进入锦衣卫,近四十年来凭借着老爹的功劳升至亲军都护府右都督,并且成为了锦衣卫的掌卫事,也是人们常说的锦衣卫都督。

明朝中前期,锦衣卫的最高官职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不过明朝中期以后,随着锦衣卫职能的扩大,锦衣卫里的里的官职开始有了变化,设立了都指挥使和都督来负责锦衣卫的事务。

而且,锦衣卫的官职逐渐成为了皇帝给有功之人和亲近之人的赏赐,尤其是勋贵子弟更是有不少人在锦衣卫里挂职,也就是有官无职,可以拿相应的薪俸但不在锦衣卫衙门里当差。

后世的一些史料上时常会出现锦衣卫同一官职在同一时期出现数个就任者,实际上除了一个管事的外,其他的都是挂职的人。

这就像大明的加衔一样,容易给人造成混乱。

例如,同一时期出现几个不同的礼部尚书,除了一个是在礼部担任实职负责礼部衙门的事务外,其他人的礼部尚书只是加衔而已,用意表明所有者的官阶和地位,并不是在礼部任职。

这一点在内阁的阁员身上最为突出,由于内阁的大学士是正五品,故而为了使得阁员们的级别能与六部堂官相抗衡,故而内阁阁员都会有六部尚书或者六部侍郎的加衔。

按照规定,内阁阁员不能在朝廷各大部院衙门掌事,是皇帝专门用来制衡各大部院的机构。

从历史上来看,内阁和六部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互不统属,平起平坐,不会不出现有人既是内阁阁员又是六部堂官的事情。

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和内阁的首辅谁在朝中的话语权高要比拼资历,谁的资历高那么谁就会在对抗中占据优势,但也仅仅是占据优势而已。

内阁唯一能死死压住六部的时期是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六部被内阁吃得死死的,不过张居正死后内阁无法再压制住六部,反而是六部变得更加强势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之所以能压制六部,是因为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交好,又得到太后的支持。

这使得原本由司礼监代皇帝行使的决策权、内阁的建议权与六部的行政权统归张居正一身,大权独揽,成为了大明历史上的无冕之相。

万历皇帝后来之所以要清算张居正,与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的僭越关系密切,毕竟君权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禁脔,无论张居正是为了私心也好还是锐意改革也罢,都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在封建社会绝对是“大逆”之举。

可以想象出,年幼的万历皇帝在独揽军政大权的张居正面前是何等的小心谨慎,说不定还会因为做错了事情被呵斥,这份如履薄冰的心情非常人所能体验到。

虽然年幼时的万历皇帝对此无可奈何,不过待他亲政尤其是张居正死后情形就不一样了。

所谓人走茶凉,张居正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他的那些政敌们吹响反攻号角的时机,由此一来张居正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并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是上下级的统属,而是平级的制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