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百官之首,再用所谓的计策阴谋,已经落了下乘,只有用堂堂正正王道之法,才能干净利落解决问题,否则,若是用阴谋得逞,难以服人,必然后患无穷。
提前暴露目的,会得罪人,但也能拉拢志同道合之士甚至中立势力。
比如礼部的司正魏栩,在方运落魄的时候没有攻讦,在方运的独压满朝的时候没有吹捧,难能可贵,这种人只要稍加拉拢,不要成为皇室的人,就必然有莫大的作用。
接下来,方运开始与左相阁官吏通力合作,拟定一份详尽的吏部考评革新草案,遵循以为民谋利为核心。
方案拟定好后,方运命人抄写多分,分发给太后、右相阁、辅相阁、文相阁以及以六部为首的京城机构,随后抄送给所有的内阁参议,请所有受到革新方案的人给出意见和建议,这会列入吏部考评。
在人族历史上,各代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公开公平的方式,这让所有官员对方运的观感大大提升。
因为在官员们的预料中,即便各方已经允许方运革新,但无论方运拿出何等方案,必然会在朝会之上引发唇枪舌战、腥风血雨,不经过激烈的朝争,不可能真正实行。
方运却避免了这种可能性,以最尊重各方的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收到反馈后,左相阁必然会在各方建议的基础上做出改变,之后才会拿到朝会之上讨论。
到了那时,除了少数地方可能因引发争议,大多数内容都已经获得各方的默认,通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一旦执行起来,效率必然高得可怕。
甚至可以说,各方的根本利益只要没被触动,他们不在乎方运怎么革新,他们更需要面子和台阶,现在,方运给了他们面子,也给了他们台阶,只要相互妥协,吏部的革新便不会有任何阻碍。
毕竟,方运乃是左相,对吏部理当有绝对的控制权。
一开始方运提出内阁集中制,将权力陆续分散给内阁、内阁参议与内阁行走,许多官员是不信的,因为历朝历代就没有真正出现过这种事。
但现在,许多官员看到了曙光。
现在方运是利用草案征询各方意见,那么下一步,便可能由各方投票表决。
御书房中,太后与景君并作,面前的桌案上放着方运的吏部考评革新试行草案,对面坐着礼部尚书盛博源。
“盛爱卿,你如何看待这……嗯,就用方运的方式称呼吧,你如何看待这份草案。”
盛博源轻叹一声,道:“微臣不敢隐瞒,方运之才,万世不出。臣下反复阅读这份草案十数遍,不得不承认方运果然是治世良臣。不说其它,只此追责一制,便如同一只大手钳住官员的喉咙。而且他竟然完全放弃吏部追责之权,交给监察院主导,吏部仅仅负责考评降等、降职、调职与裁定不得升迁的年限。不出意外,监察院将会逐渐倒向方运。”
“方运加强监察院职权,是否想借机掌控监察院,获得监察百官之权,更甚于柳山?”太后问。
盛博源犹豫片刻,道:“此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如您所说,方运在为掌权铺路。而另一种可能,便是方运纯粹只是进行革新,因为,从某方面来看,对官员进行追责,是一件好事。而且,此处革新古已有之,只是将其公开化和制度化,本质上没有大变。”
太后冷哼一声,盛博源沉默不语。
两人心知肚明,这追责制度,本身在抢夺君权。
在没有这项制度之前,国君若是不高兴,只要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出错的官员贬职,甚至可一贬再贬。若是高兴,可以随便找个借口,让官员起复,很快官复原职。
第2440章 革新进行时
若是这项制度通过,形成明文规定,国君若是再敢肆意妄为,必然会遭遇官员对抗。
盛博源只说这追责制能限制官员,却只字不提其实也在保护官员。
太后心里清楚这追责制其实非常好,若自己是官员不是太后,绝对支持,但为了国君的权力,她却不甘心同意这份草案。
半晌,太后轻叹一声,道:“他小小年纪,哪儿来的如此才能,其中一些,仅仅有才能还不行,必须有丰富的经验。”
盛博源道:“葬圣谷中有大神异,人族可以上书山进行磨砺,那各族必然有磨砺之法,或许方运获得通天的大运,经历我们都未曾经历的事。所以,他学贯万族,知晓天下事实属寻常。”
“方运真是好运气啊。”
太后的语气充满不甘心,因为这些天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个之前只把从政当作圣道踏脚石的方运,现在却突然醉心权柄。
难道,他有什么隐秘的原因?
太后看了一眼那份草案,道:“我们能阻此事多久?”
盛博源露出为难之色,道:“若是太后您竭力阻挠,微臣自然会全力以赴。但,这是十虹横天之后方虚圣的第一份正式草案与第一次革新,而且是他直属的吏部,我们若是阻止,怕是会引发强烈的反弹。”
“这景国,已经姓方了吗!”太后的声音充满了愤怒。
景君微微缩了缩脖子,惊慌紧张。
盛博源沉默不语。
“盛爱卿,你当如何做?”
盛博源思索许久,道:“微臣愚见,此刻方运携十虹之势、借圣院之威,不可力敌。不若退让一步,在以后的草案中选其一而抗争,让百官知道,他方运遮不住天。”
“皇室对方运,已经只能‘抗争’了吗?”
“微臣有罪。”盛博源嘴上惶恐,内心却是充满无奈,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在各方审定考评革新草案的时候,左相阁已经开始着手多份提案或草案。
第二项草案,那便是内阁官员命名,内阁四相不变,内阁参议也不变,但内阁行走更名为内阁学士。
在草案之中,方运没有直接点名内阁集中制的具体模式,只是用模棱两可的话加强内阁参议与内阁学士的权力,比如在特殊时期或内阁各相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内阁参议与内阁学士有义务参与讨论,并与内阁各相共同做出决定。
实际上,在景国担任内阁参议的本来就是封疆大吏,能担任内阁学士的都是中坚力量,他们本来就能影响内阁决策,所以这项草案并不算激进。
第三项草案也是在原有律法基础上进行改进,那就是官员异地任官制度,其实在秦朝时候,便有相似的规避制度,方运只是将其完善。
第四项草案关于官员任期。以五年为一任期,鉴于官员共有十八品,每五年最多可连升两品。同时规定,若在战时立下惊世大功,得圣院特批,可酌情放宽。
虽然第一项草案还未正式通过,但方运却没有等待,陆续将后面的几项草案抄送给有内阁参议加衔的官员,来征求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