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1 / 2)

不平则鸣 宋昙 3593 字 27天前

四下闹哄哄的,徐三一身大红喜服, 无言伫立, 便在此时, 忽见狸奴稍稍抬头, 声音又细又软,隐隐带着乞怜之意, 轻轻唤她道:“三姐。”

徐三闻言, 只觉鼻间酸涩。

她深深吸了口气, 匆匆瞥了薛鸾一眼,见薛鸾已沉下眉眼,便缓缓一笑, 抬袖正了正狸奴的彩罗袱,也即是绣花盖头。

她睫羽微颤,指尖自那绸布上绣着的莲瓣, 缓缓向下, 拂过彩凤穿花、青鸾金羽,最后摸了摸那缀着的红穗流苏。狸奴低头不语, 影影绰绰间, 只自流苏间隙, 瞥得她一节细腕, 纤纤如玉, 好似结霜凝雪,分外白皙。

狸奴屏息凝气,紧紧绞着手中的绣帕, 盯着徐三的膝盖不放。他只见徐三收回袖子后,身子稍稍前倾,那一双膝盖,终是渐渐弯了下去。

马上。只要她一跪下,马上就要夫妻礼成。

狸奴只觉自己的心跳,愈来愈快,几乎就要跳出胸膛。他但想道:只要她跪下来,他们便是夫妻,再没人能拆散他们了!他坚信,只要他占了这正夫的名头,时日一久,三姐必会看出他的好来。

狸奴抿了抿唇,面红耳赤,几欲落泪。可孰料便是此时,他伏跪在地,忽地听得外间起了嘈杂人声,似是有大批人马,接连赶至。狸奴心上一惊,再一叹眼,透过那轻晃的红穗流苏向外看去,只见徐三并未跪下,而是朝着院外迎了过去。

狸奴慌乱不已,浑身是汗,因蒙着盖头,也不知出了甚么变故。他身子僵直,跪在堂中,怎么也不想起身,可待他再回过神来,只见堂中诸人,皆齐齐跪了下来,原本闹哄哄的堂中,惟余一个冷冰冰的妇人声音,似是在宣旨念诏。

狸奴绞紧了帕子,只听得那妇人说些甚么“谋逆不端”、“结党营私”、“犯上作乱”、“莠言乱政”等等字眼,桩桩罪名,足足列了二十余条,统统安在了薛鸾一系身上。

之后那妇人清了清嗓子,又说依照大宋律法,一人忤逆,九族全诛,官家念着薛氏旧功,只诛杀薛鸾母族、夫族,且只诛族中女子,至于男子,无论出嫁与否,三十以上,刺面流放,三十以下,没入教坊。

紧接着便是禁军统领,照着名录,一一将人拘押。堂中诸人,皆战战兢兢,不敢多言,而薛氏族人,或是哭天抢地,或是意冷心灰,至于薛鸾,还来不及多言,头一个便被禁军押走。

来人照着名录,先念女子,再念男儿。大难临头,狸奴跪在地上,只觉得浑身发颤,四肢瘫软,不敢置信,而就在此时,忽有人凑近他身侧,朝着他低低说道:“狸奴,莫怕。我已为你求过官家了,该是已将你除名,绝不会让你没入教坊。”

狸奴也不知该说些甚么,更不曾因此稍感心安。他双肩微颤,只低低唔了一声,大红色的绣花盖头下,惟余两行清泪,欲语先流。

泪珠儿跌入喜服,染出一片深红。狸奴无言低泣,只听见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耳畔接连响起,全无遗漏。这些人,皆是他的族中亲眷,今日来此,都是为了给他道喜,哪知转眼之间,喜事落空,悲从中来。

徐三眉头紧蹙,低头望着狸奴衣衫上的点点湿迹,虽是恻然、不忍,却终是无可奈何。

自古以来,这夺嫡争储之事,向来是你死我活,胜者为王,败者为亡。所谓政治、权力,本就浸着无穷无尽的鲜血。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狸奴。

她看着狸奴,看着堂中诸人,恍然之间,仿佛又瞧见了魏大娘,只见她笑吟吟地,轻轻晃着酒盏,好似别有深意,对着她挑眉说道:

“三娘子,这苦海茫茫,八万四千,你纵有副菩萨心肠,又哪里普渡得了一切众生呢?”

十年之前,她是怎么回的来着?

是了,她当时饮尽浊酒,笑着自嘲道:“我是个甚么货色,我自是再明白不过。我尚且是泥菩萨过江,穷得叮当作响,费甚么劲,还想着普渡旁人!”

十年过去,她本以为自己出息了,再不是那任人折辱的小讼师了。她是状元,是诗豪,天下书生士子,莫不想望风概;她是将军,是总督,征战沙场,统领一方,就连当今官家,都得瞧她脸色。

可如今看来,十年过去,她丝毫未变。只要她还未站上权力的顶点,她就永永远远,只能仰人鼻息,受制于人。

徐三心烦意乱之时,忽地如梦惊醒,只听得那禁军统领,低低吐出了薛菡二字。徐三一惊,起初还当是有人重名,可紧接着,便有两名将士,佩剑上前,朝着仍蒙着红盖头的狸奴,直直踏步而来。

徐三不敢置信,一手紧抓狸奴胳膊,甚是慌乱地对他说道:“狸奴,莫怕。我真的,我求了三殿下,求了官家,求了不知多少回,他们全都应下了,如何会出尔反尔?狸奴,不会是你,绝不会是你。”

可她话音刚落,那将士便抽剑出鞘,抵在了狸奴颈上,逼他起身,另一人更是不管不顾,抬手便用那凛凛剑尖,去挑狸奴的红色盖头。

这些年来,狸奴无数次地想象过,待他出嫁之时,红烛影中,徐三身着喜服,手持秤杆,含笑挑开他的盖头。这副画面,他已不知在心中,暗暗描述了几千几万回。

先前他与徐三赌气,说回了薛府,便要跟母亲退婚,可他回了府中,又忍不住想像了一番,想着想着,这退婚之事,便再难以启齿。所有的委屈与不甘,又化作了思念与企盼。

可他想了千百次,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盖头,注定要被一柄长剑掀起。他自那红穗流苏间,瞥见寒光一闪,心也跟着重重沉了下去,幸而便是此时,徐三抬手将那长剑挡了下来。

徐三薄唇紧抿,却也心知,她万万不能当着众人的面,说她已经事先向官家求情。她若是说了,那岂不是说明,她早知会有今日变故?

虽说她如今被困京中,手无实权,可她的官阶、爵位,都是实打实的。那禁军心知她的身份,不敢得罪,见她挡剑,连忙收手,甚是为难地道:“徐总督,莫要让我等难做。这名录既然有薛公子的名,那我等,也只能奉旨行事。”

徐三咬牙道:“我要亲眼看过,才许你将他带走。”

那将士见此,只得去寻统领,一一禀明。那禁军统领缓缓走了过来,定定地看了徐三一会儿,才将名录展开,把那“薛菡”二字,仔仔细细,指给徐三亲看。那妇人瞥了徐三两眼,扯唇一哂,沉沉笑道:

“幸而还未礼成,不然就连徐娘子,都要被牵连进去,斩首示众。依本官之见,徐娘子可得知时识务,莫要为了这不相干的人,犯下包庇藏奸的大罪,误了仕途功名不说,只怕这性命啊,都是难保。”

徐三紧紧攥着那名录,只见那薛菡二字,确实列在其中,作不得伪。她瞥了那统领一眼,心烦至极,怎么也想不通,既然宋祁、官家皆已应下,为何还会生出如此变故!是官家出尔反尔,还是宋祁从中作梗?

皇权在上,她身为朝臣,无论如何,都不能抗旨不遵。她紧紧抿唇,转过身来,只见狸奴已默默摘下盖头,无语泪落,猫儿似的小脸儿苍白至极,那弯弯笑眼、尖尖虎牙,皆随着薛氏荣华,消泯远去。

徐三只觉得心上分外难受,连忙低声交待他道:“狸奴,莫怕。三姐会去救你的。就这几日,一定救你。”

狸奴闻言,满面是泪,却仍是对她轻轻微笑。徐三心上酸涩,正欲再安抚他几句,可那禁军却是铁面无私,一把便将狸奴狠狠扯了过去,先给他扣上沉甸甸的枷锁,再强拉着他,愈去愈远。

四下闹哄哄的,哭喊、咒骂,交织一片。眼下之景,对于徐三而言,并不陌生。先前在崔府之时,她便已亲眼见过一次,如今再经历一遭,甚至已经有了几分麻木。

她的好友亲故、朝中同僚,皆立在一旁,想要安慰,却又不知该要如何出言。徐三淡淡扫了众人一通,未再多言,当即唤来梅岭,让她备马。梅岭很是心疼地看着她,百般无奈,只得为她牵了马来。徐三也顾不上更换常服,急急上马,冲着宫城行去。

只可惜她未得召见,亦无急事来奏,哪怕她是当朝高官,那守门之人,也无论如何,不会放她入内。徐三心急如焚,却仍是无可奈何,只得调转马头,颓然回了徐府。

天色渐晚,宾客皆已散去,府邸之中,空空荡荡,更显寂然。徐三大步回了院中,掩上门扇,一把扯去这扰人的喜服,接着落下锦帐,伏在那朱红绣褥上,无言泪落,不胜悲恸。

此番泪落,一是为狸奴遭遇,二是为自己的无用——她救不了狸奴,正如她救不了晁缃,救不了韩小犬,更救不了唐玉藻,统统救不得!

徐三悲愤之至,忽地听得帐外吱呀一声,却是有人缓缓将门推开。她缓缓起身,隔着纱帐,只见红烛影中,有一高大身影,渐行渐近。来人立于帐外,稍稍一顿,方才抬手掀起纱帐。

徐三含泪而望,只见周文棠一袭玄袍,眉头紧蹙,眸中满是担忧之色。徐三一看见他,立时抓住他手,仰头急道:“快,带我入宫。我要去见三大王,去见陛下。”

周文棠若有若无,轻轻一叹,摸着她头,沉沉说道:“阿囡。你该也明白,大势已然,如何还能转海回天?”

是了。她既已求了官家,求了宋祁,结局却仍是如此,这就说明,薛鸾被没入教坊,乃是有人故意使之,绝不会是无心所为。她再去求,再去问,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徐三缓缓靠入他的怀中,哀声问道:“那我也想要个明白,到底是谁?是官家欺我?还是山大王骗了我?”

周文棠闻言,眯起眼来,缓缓道:“两日以前,是我亲手写下名录。陛下特地交待,让我记得,要将薛菡除名。陛下还说了,为了三丫头着想,得赶在薛菡上轿之前,便将圣旨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