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瞬间,苏文觉得这两句话意思雷同。
但下一刻,他便瞬间意识到,这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让所有人都能沟通元素,意味着让更多人变成“魔法师”,也就是自己最初对这位大魔导师目的的猜测,并被希格露恩评价为毫无新意、已被前人玩烂了的把戏。而后者,让元素变得能够被所有人沟通,且不提是否真的具有可行性,站在一位魔法师的立场上,这可是对自身所在阶级的彻底背离!
因此,即便过去也有人这么想过,却要么身为普通人根本做不到,要么身为魔法师,没有任何这么做的动机和理由。
……所以说,这位大魔导师,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难道这正是他不住在法师塔里,而居住在这样的湖畔木屋,并且似乎不太喜欢魔法,也不用任何除灯泡外的魔导制品的原因?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苏文觉得,恐怕也只有托勒密大魔导师才能大胆说出这种话了,要是换个人来,不是被当成疯子,就是被当成傻子。
但这不过是个开头,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苏文很快冷静下来,静待下文。
“众所周知,一个元素魔法的释放过程,就是施法者向元素发出请求指令,改变它们的排列与状态,并让这种改变间接影响到物质世界变化的过程。”
似乎担心苏文无法理解透彻,托勒密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讲解。
“就拿经典的标准火球术举例。首先,施法者需要将待用的火元素聚集出来,无论是将体内储存的火元素导出,还是从外界环境中召唤凝聚火元素,都要保证有充足的‘原材料’做好施法准备。”
“其次,要将游离态的火元素唤醒,让它们转变为激发态。此时它们开始活跃、升温,发出光芒,形成火元素特有的火焰。此时此刻,环境中温度的上升,代表了火元素对物质环境的基本改变。”
“随后便是火球的制作。在持续输出火元素并将它们转变为激发态的同时,要让它们互相之间尽可能聚拢收缩。这样一来,火球的核心就开始形成,并随着越来越多的火元素加入其中,它开始化为实质,越来越致密、能量越来越高。”
“直到火元素的输出量达到4费尔南德时,这颗火球就彻底成型了。此时施法已经接近了尾声,只需再要求内核中的火元素们向着目标冲锋,它就可以发射出去,并在接触到的一瞬间解除与所有火元素的沟通。失去了束缚的高浓度激发态火元素们就会发生猛烈爆炸,形成高温与强力的冲击,杀伤目标。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火球术释放过程,中间的任何一部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施法失败。”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拥有4费尔南德的魔能,也就是四种基本元素的游离态耦合体,在无法直接沟通元素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从中单独分离出火元素,并将它们制造成一个标准火球术呢?”
“或许你会立刻想到‘火球术魔法卷轴’或者‘火球术魔法武器’这样的答案。它们的确可以让普通人也释放出火球术,但本质上却只是事先刻画好的活化法阵在代替普通人在沟通元素,后者仍然无法参与到对元素的沟通。”
“一个偶然的契机,我考虑到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方法,并就此做出了一些探索,这也是今天我和你会面的起因。”
“在我的设想中,
我们有一台复杂精妙的机器,它只有一个巴掌那么大,可以像手套一样戴在手上,其上搭载的透析水晶可以分解出四种不同元素,并将它们分别储存。”“储存的地方并非四个单纯的元素容器,而是四个更为复杂精妙的机器。在这四个机器中,水、火、风、岩四种基础元素,都由小部分作为‘信使’的同类元素控制着,并能有序输出为魔法。哪怕无法感知和沟通元素的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简单的方法直接操作这些‘信使元素’,并依靠它们来与更多元素进行沟通。当然,这只是最简化的说法,实际上这中间的过程非常复杂,常人难以理解。”
“当拥有了这样的装置之后,普通人虽然依旧无法感知和沟通元素,却能够以其他方式——比如按下不同按键、打开开关、输入语言等手段命令信使元素做出预设的响应,并将多个简单机械的响应组合成能够被大量元素理解的复杂‘咒语’。这样,一个间接的干涉链条就产生了,只需要按照上面说的火球术的释放步骤,依次输入操纵元素的指令,一个由普通人制造出来的火球就会形成。”
“为了这项学术研究,我专门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并组成专业团队进行攻关。卡利托你应该见过了,他就是实验室的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我的得意门生,为这项学术研究付出了大奖精力和贡献。现在,我们得到了第一批次的试验品,却遇到了一个十分枣手的问题:想要使用它,需要达成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魔能的来源必须是被人体吸收过的纯化魔能,如果是用魔能水晶之类的能量源为这台机器供能,会导致透析之后的元素和‘信使元素’间无法沟通;第二个条件,则是供能者不能直接感知到元素的存在,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干扰,无法对‘信使元素’进行完美操纵。”
“总结起来,目前想要为它充能,必须要是能吸收和放出魔能的超凡者,但想要正常使用它,则必须是普通人,这就是我们遇到的障碍。”
“在调试阶段,我们可以让一名魔法师负责输入魔能,另一名普通人负责操作‘信使元素’。现在它通过了调试,并被证明可以运行,但问题来了,它是为了单人使用设计的,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单独使用并实际测试它,除了……你,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