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 27 章(1 / 2)

赵氏和王浮一进门, 王瑾就从后面跑出来, 一边跑还一边喊:“阿娘你可回来了!”

赵氏不让他靠近自己, 问他:“我不回来你就吃不上饭了?”

王瑾说:“三娘午睡睡过了, 四娘子不敢开火做饭又不敢把她叫起来,家里还冷锅冷灶的什么都没有呢!”

王浮忍俊不禁, 笑他:“柜子里不是放着云霜糕吗?填填肚子也行呀。”

王瑾白她一眼:“那东西只有你爱吃, 蜂蜜味的都没有了, 我才不吃那苦哈哈的东西。”

赵氏想起王浮说的话,怕把水痘传给几个孩子,打算去沐浴更衣再出来, 就吩咐王瑾:“你去叫陈三烧两锅水,我和十娘要沐浴, 再去让三娘带着四娘烧饭,

来不及的话就让四娘都做了,今儿个你们爷俩也吃吃苦。”

王瑾苦着脸,委委屈屈地嘟囔着,又往厨房跑,王浮叫住他:“既然饿得不行了,就别开火炒菜了,

三娘肯定已经焖了饭,让她把食材都切成薄片,按去年冬天吃的锅子那样烫些菜就行了。”

王瑾顿住, 感受了一下穿堂而过的热风,腹诽道:“这天气还吃锅子, 晚上有你好受的。”

王浮来这里之后,除了缺少娱乐活动,还吃不惯这里的饭菜,白米饭没有后世饱满香甜不说,但凡做菜,就爱焖煮炖,没有各种各样的佐料,常常是寡淡无味的,辣椒没有,花椒大料倒是有,但放得少,王浮怂恿三娘改良菜品,又央求音娘在外头给她打了一口大铁锅,可别小看这铁锅,北宋时的冶铁技术还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况且盐铁专卖,这些东西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炒菜未能普及,没有炒菜的铁锅是很大的原因。

不过民间还是有铁匠铺的,人们也不是不用铁锅,只是铸铁工艺不成熟,铁锅传热慢,容易生锈又容易坏,更更重要的原因是买不起,很多人便放弃铁锅选择了陶罐,陶罐当然不能炒菜,只能用来熬粥做饭,人们吃菜,往往是炖一炖、烤一烤或者用蒸笼蒸。王浮的改良,不过就是将原来深底的“铁罐子”变成了浅底薄壁的炒锅,使之能够承担炒菜的任务。

经过多年努力,王家人都爱上了炒菜,冬天还时不时吃个小火锅,让他们再去吃那些寡淡的,他们还不乐意呢。据说二房几个孩子到了益州府同父母团聚后,没几天都闹着要回家,说是吃不惯那里的饭菜,都瘦了一圈。赵氏只好让家里的厨娘带着特制王家大铁锅,过去住了一个月,教会了他们怎么炒菜才回来。这不,王家人来眉山,甚至还带着他们的特制大铁锅。

等赵氏和王浮洗完澡出来,其他人已经上桌吃饭了,太阳落山了,院子里比屋里凉快,他们干脆就在院子里摆了饭。火锅是鸡汤底的,煮沸了香气四溢,让人口水直流,王瑾和王瑜忙着把蔬菜往锅里扔,王方就坐在那里等着吃。

王浮看了看半桌子的素菜和那锅鸡汤底,有点想念她的小肥牛和麻辣火锅。可是这年代杀牛犯法,羊肉也精贵难得,有点鸡汤喝已经不错了。

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了锅子,个个满头大汗,王瑾立马忘了之前的腹诽,夏天吃锅子也很不错呢。

饭后赵氏说起今天去苏家的事,又跟王方说起想把自己的嫁妆庄子改造一番,做点小生意的事。

王方一收折扇,眼角余光瞥了一眼王浮,王浮左顾右盼不敢看他,他立刻就知道又是王浮的主意,赵氏是个老实守成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全家,只有跳脱的王浮,才会有这种想法。说实话他也赞同王浮的提议,王氏在青神排得上第二等人家,在婚配上却是一向高不成低不就,原因就是他们家太过清贫,心疼女儿的人家都不太愿意同他们谈婚论嫁,他娶了出身眉山的赵氏,不仅是因为父母的旧时约定,更是因为他们家实在是不富裕。

以前他还不觉得有什么,自从回家来做了教书先生,看多了人情世故,又跟两个女儿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实在不愿意她们将来低嫁到别人家去受苦。说句不好听的,饭都吃不好了,名声能当饭吃吗?更何况,做生意也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只不过染些铜臭味,朝廷又不禁商人子弟科举,过两代又能培养出清贵门庭来,何乐而不为呢?

王浮忐忑地看着王方,直到王方对她颌首表示赞同,才松了一口气。王浮像只偷到了米花糖的小老鼠,夹着尾巴却掩不住满脸的喜色,屁颠屁颠地跑去帮赵氏收拾饭桌。

“呀!”三娘早就吃完了,正在院墙下摘晚香玉的花,准备串成花环,突然墙外飞进来一团不明物体,落在她的裙角,把她吓了一跳,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只臭鸡蛋!

王瑾跑过去看她有没有出事,一看地上摔得稀烂还弥漫着臭味的鸡蛋,离她的脑袋只有半尺远,鸡蛋液都沾上了她的襦裙,这要是砸到头上还了得?王瑾立刻火冒三丈,对着院墙外高声骂道:“谁家小子乱扔东西?”

墙外当然没有回应,只听到一阵凌乱的脚步声渐渐跑远,还夹杂着几个少年的唿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