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第 38 章(1 / 2)

程氏当然知道苏轼不是在抬杠, 也不是在责怪她做饭不好吃, 苏轼一向孝顺,

她做出来的好吃的不好吃的他吃了都是一脸满足的模样。他的话却勾起了程氏的另一层想法——苏轼似乎与王家来往过密了。

要说她的儿子什么脾性, 她是最清楚不过了,这孩子天资聪颖, 自幼就跟人精似的, 很讨人喜欢,

但要说他特别喜欢什么别的人,她却看不太出来,因为他对谁都很有礼貌, 都很热情,都很体贴。自从王家人来了眉山, 这孩子就隔三差五地跑去王家,

还主动指导王家的那个小娘子读书,这太不寻常了。

难道是——

程氏心中有了计较,面上就带了几分笑意,问苏轼:“和仲,你觉得王家的两个小郎君如何?”

“阿娘你问这个干嘛?”

“识人明事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我看你爹爹就是识人不明, 又过于清高,不屑于迎合主考官的喜好,这才屡试不第。”程氏并不太在乎苏洵考不考得中进士,

但苏洵颇为此事自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了,

苏洵这几年过得不快,与科举不第有很大的关系。程氏这么说,也是为了敲打一下苏轼,不希望他也变得和他爹爹一样。

“王家两位哥哥性格开朗豁达,待人接物真诚友善,都挺好的。”

“学习方面呢?”

苏轼挠了挠头,这个他还真不好说,王瑾在学习上一贯不开窍,文章写得还不如同叔,王瑜学习虽然刻苦,但显然才气不足,文章浮华雕饰,而且他喜欢掉书袋,但有时候用的典故真的不恰当。苏轼也不想跟他娘撒谎,就硬着头皮实话实说了。

程氏沉吟片刻,叹了口气,王家家风不错,但底蕴终究还是差了些,王方只是乡下私塾教书的,他两个弟弟都是小官小吏,家族长辈或亲戚中也没有什么大人物,官场上人脉一片空白,这一代两个孩子又资质平庸,将来要出头可谓是天方夜谭。若和仲娶了这种家庭出身的妻子,不说有所助力,不拖后腿就已经是万幸了,她对苏轼的期望很高,不希望苏轼在婚事上栽了跟头,将来官人归家责怪于她。苏家虽不算富裕,但程家家境不错,程氏自己的父兄都在朝为官,苏轼的舅舅也是进士及第,做了官的人。苏洵和苏轼、苏辙,都是极有读书天赋的,这一点让程氏颇为自豪,将来父子三人同榜登科也不是不可能,苏家的未来,在她眼里已经是可见的光辉荣耀了。

于是她隐晦提及,希望苏轼注意男女大防,离王家的女孩子远一点,尤其是十娘。

苏轼听明白了他娘的嘱咐,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在他看来,王浮就像他的亲妹妹一样,亲近喜爱都是理所应当的,谁能不喜欢长得软软糯糯又有一手好厨艺的小娘子呢?程氏的话让他十分沮丧,他以为是自己娘亲不喜欢十娘,所以才这样说。

苏轼暗中下定决心,要让程氏喜欢上王浮。

饭后,苏轼带着苏辙去书房读书,下午他们都不用去学堂,今日是七夕,虽说是女子的节日,但他们学堂里的孩子都不大,暂时没有科考的压力,夫子也就时不时的给他们放假,或者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回家看书写字。程氏已经带着他的两个姐姐准备乞巧事宜去了,吩咐他带好弟弟,不要让弟弟去危险的地方,也不要带他出门瞎晃悠。

苏轼不以为然,但也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兄弟俩在书房读书,他们家的书房很大,有不少书,不过苏轼从小就被苏洵“骗”着都通读过了,说“骗”是毫不为过的,苏轼才刚刚有椅子那么高的时候,说话还不利索,他爹就开始抓着他给他启蒙,苏洵自己少年时读书不够认真,虽有才气,但对仕途没什么兴趣,人家说他是二十七岁有了儿子苏轼,才奋发图强开始读书的,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家是耕读之家,唐朝时出过苏味道,三度为相,但到了苏轼祖父苏序这一代,已经式微了。苏序娶妻史氏,生三子,苏澹、苏涣、苏洵,都很有读书天赋,苏涣进士及第后,稍稍改善了家里的条件,苏洵就在这样毫无压力的情况下长大了,虽然读书不认真,但他的天赋才气还是掩盖不住的,不然以程氏的出身和家境,绝不会下嫁给他。

当年苏家是很穷的,苏轼祖父甚至还要亲自下田种地,而程氏家境很好,若不是看中了苏洵本人的条件不错,这门婚事根本成不了。也是程氏嫁到苏家来,带了比较丰厚的嫁妆,又经过了十多年经营,苏家才在眉山纱縠巷立足。

苏轼出生后,苏洵可能是幡然醒悟,读书愈加认真起来,可苏轼三岁的时候,他的大哥早夭,这使苏洵十分伤痛,不久后苏辙出生,稍稍缓解了苏洵的悲痛,他也由此更加注重苏轼的教育。

为了让天性好动,根本坐不住的苏轼定下来读书,苏洵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家里的书房划为“禁区”,不许苏轼进去,又装模作样地在苏轼面前看书,却从不把书给他看,一见他看过来,立刻把书藏起来,这勾起了苏轼读书的兴趣,他偷偷摸摸地钻进书房看他爹的书,却发现上面的字自己一个都不认识,只好去求他爹爹教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