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第 40 章(1 / 2)

离开眉山的日子越来越近, 王浮对这里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苏轼带着苏辙每日下了学都要拐过来王家坐上片刻, 有时候是和王瑜下棋,

有时候是给王浮讲诗,更多的时候还是垂涎王家的点心。

期间王浮还跟着苏轼一起去了他乡下老家, 见到了他们苏氏宗族的聚居地, 还有他那天性放旷、洒脱不羁的祖父。苏家祖父对擅长烹饪的王浮喜爱非常,

把自己珍藏多年、时时把玩的一个葫芦送给了王浮。他爱王浮性子里的那一份狡黠纯真,因着王浮谈吐大方,丝毫不露怯, 又懂得不少东西,与他投契,

连连称她为“小友”。苏祖父爱吃酒, 王浮就和苏轼偷偷拿高粱酒蒸馏了一些送给他,让他很是高兴。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中秋节这天,一大早起床,所有的东西昨天就已经收拾停当了,灵尘大师也带了两个小徒弟过来接赵秀才。赵氏在院中,

拉着灵尘大师指着各式各样的用具、瓶瓶罐罐仔细嘱托,恨不能把赵秀才一天要喝几口水、出几次恭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事实上, 她已经把这些车轱辘话说了三四遍了。

灵尘大师一脸慈和,微微笑着接受姐姐的嘱咐,

其实为了让他更好地照顾赵秀才,王方已经把赵秀才生活起居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写在了纸上,给裁成了一本书的模样,早交给他了。

“中秋佳节,一家人却要分离,这是个什么事啊?”赵氏拿着帕子不住抹泪,虽然只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但这几个月是她这十多年来过的最舒心的日子,不用操心家中老小的起居饮食,侍奉公婆,打理庶务,又和丈夫在一起,实在是让人舍不得这样的日子。

“阿娘这是说的什么话?难不成我们回了青神就不过来了?您就不要再哭了,哭多了伤身子,到时候又要让外祖父和舅舅担忧了。”王浮是最适合劝说赵氏的人,若任由她磨叽下去,夜深了他们都回不去青神。告别宴都吃了好几桌了,该说的话也说了好几遍了,人这一辈子,不就是不断离合聚散吗?哪里值当这样伤自己的身子?

王浮抱着赵氏的大腿,赵氏摸着她的小丫髻,心里舒服了不少。其实她怎么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呢?只是与父亲弟弟久别重逢,如今又要离别,她心里不得劲罢了,如今他们在眉山也置了些产业,到时候想念父亲和弟弟了,她也能随时过来探望。

想到这里,她又觉得歉疚无比,家里的事她都丢了,自己跑到这里享清福,却忘了家中公婆,实在不应该,今日是中秋,他们是一定要及时赶回家的,说不定公公婆婆还在家里等着他们一起拜月呢!

一家人终于磨磨唧唧地到了门口,前几天已经和几家处得好的眉山人家辞行了,设了酒宴,离别的话都说了一箩筐,今日过节,一个都没让他们来送,免得耽误人家一家团圆的好时候。

王浮自然是想念青神的家的,毕竟住了也有六七年了,祖父祖母待她也和善,还有小伙伴们来信催她回家“作威作福”的,她也很希望能快点回家。

门口却站着一个人。

一身挺括的蓝青色棉布直缀,浆洗得干干净净,因年龄小,还没裹方巾,梳作了童子头。额头饱满,人也精神,一双眼睛清澈透亮,正巴巴地盯着她家门口。

“苏哥哥!”

苏轼见她出来,面上一喜,笑着应了。

“苏哥哥你怎么来了?”

苏轼把方才背在身后的手拿出来,那是一条柳枝。他把柳枝给了王浮,笑着说:“今日你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我怎能不来相送?”

王浮接柳枝的手一顿,也是,她是女儿家,而且一天天长大了,若回了青神,大约是不会再有这样随意出门的机会的了。王浮隐约记得,苏轼二十岁离家上京赶考,此后除了安葬父母,一生四处漂泊,竟是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最后客死异乡。想到这里,她的眼眶有些发红,但她怕苏轼发现,还是笑着回他:“多谢苏哥哥的深情厚谊,青神离眉山不远,若是有缘,自会重逢。”

“那是自然,若得闲,我也会去青神探望你的。十娘,你这一走,我连饭都吃不下了,一想到往后不能吃到十娘做的佳肴,顿觉了无生趣,十娘你若是又有了什么新鲜吃食,一定不要忘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