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发达(1 / 2)

儒剑仙 七月未时 3239 字 8天前

明月城主有些无语了,前脚刚夸完你,后脚就让我走?不是吧,防小人就算了,你连君子都防?

只不过他感觉得到,周文渊肯定是有大事,不然的话,不会这么着急,来的路上就猜到一些,如今看到古云大儒这般表现,明月城主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啊。

古云大儒面色微微带笑,明月城主也不好说什么,他作礼告退,待明月城主离开后,古云大儒直接起身,差点没蹦起来,朝着书房赶去。

来到书房,古云大儒内心无比激动,他刚才只是扫了一眼,就发现与众不同,是极其的与众不同啊。

将宣纸展开,古云大儒静静看着这篇文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云大儒认真观看这篇经文,他越看呼吸越急促,越看身子越颤抖。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这.......这是天下读书人之立心经文啊。”

“这篇经文,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概括了读书人所需要做的事情,道出了读书人应该如何去做,怎样去做,好,好,好,妙也,妙也,妙也啊!!!”

“我古云读书七十载,不知看过多少圣人经文,不知悟道多少次,苦苦思索,读书人应当如何正心,未曾想到,居然有人已经懂得儒家大道。”

“这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啊。”

古云内心震撼,他矮小的身躯,已经在颤抖了,他想要狂叫一声,兴奋的大吼一声,可是他不敢,他捂住了自己的嘴巴,他的目光兴奋到发红。

因为别院之外,有明月城主在,这可是结丹修士,自己若是发出任何声音,都会被听见,没有提前布置儒家结界,这是他忽略的点。

“看来以后还是得防着点。”

古云心中暗道,同时他还是忍不住露出惊骇之色。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周文渊身为正儒,他知道这篇经文极好,但他不知道到底有多好,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然而身为大儒的古云,就清楚的知道,这篇经文代表着什么。

儒家读书人,讲究的是正心,学识,知圣,最终行圣路,知天命,为百姓而行,教化万民,辅佐帝王。

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所有读书人都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辅佐帝王,教化万民,人人向善,虽有圣人划分境界,可这是按照儒家能力划分。

所以读书人很多,但真正的儒者君子很少,一来是因为有圣人压制,二来就是光靠读书,很难凝聚儒家正气,最终成为儒者。

故而,这些年天下读书人都产生了两个观点‘没有儒家正气’就不是君子吗?或者是说‘儒家正气到底代表着什么’?

这两个观点是当世读书人最关心也是最纠结的问题。

而宋知书这篇经文,完美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它告诉了天下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明白品德是什么,正大光明,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明德,亲民,至善,好一个明明德,好一个亲民,好一个至善。”

“知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

“这就是方式,一个进程,循序渐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云细细体悟这篇经文带来的道理,但让古云真正震撼的是,平天下者,先要治国,若要治国,必须齐家,想要齐家,必须要修身,欲要修身,必须正心,正心者必须诚其意,诚意者需致知,而致知之道,则在格物。

这话说的太好了,读书人到底该怎么做?天下读书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治理国家,或者是为天下而行,口号喊的一个比一个强。

可实际上,只会空喊口号,让他们去做事,他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要么就是熟读圣贤书,要么就是跟着一些老师身后学习。

最后能真正成为读书人,成为君子,成为儒家修士的寥寥无几,这就是当下儒道的环境。

“圣人还在之时,天地文气被圣人独自占据八斗,而今圣人陨落,文气自散,无数势力都盯上了我儒家气运,整个儒家修士都在寻找一条明路。”

“却没想到今日得到了解决,凭借这篇经文,三个月后,在龙源大会之上,必可大放光彩,这篇经文,将会震撼天下读书人啊。”

想到这里,古云更加忍不住颤抖,他越去思考,就越知道这篇经文能带来什么,这是可以让整个儒道震动的经文。

“天下读书人必学之经。”

古云攥紧满是筋脉的手掌,他已经将这篇经文认定为是天下读书人必学之经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云大儒反反覆复嘟囔着这些词汇,不过他不是说出来,而是在内心念出来。

“圣人之姿,当真是圣人之姿啊,文渊啊文渊,你当真是捡到了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