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3年底,中俄第二次战争后的收尾工作全面完成。
根据《北京合约》规定,沙俄帝国将从法国借来的六千万英镑作为战争赔款交付给中华帝国。随后,中华帝国将几十万沙俄海陆军战俘交还给俄国军方。
同时,居住在远东七州的四十七万俄国平民当中,仅仅有不足十万人回迁俄国境内,其他俄国平民因为回国后无法生活而被迫留下。
光年3年12月,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正式下旨,更名远东七州为东疆,符拉迪沃斯托克恢复原名海参崴,作为东疆省首府。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地区为划为北疆省,乌斯季奥尔登斯基更名乌兰乌德,作为北疆首府。朝鲜划分为朝鲜自治行省,省府汉城,由朝鲜前国王李熙担任行省省长,朝鲜王国等同琉球王国地位,并入大中华联邦,并成为联邦一员。允许三十余万俄国平民留在东疆、北疆和朝鲜,只要奉公守法,按时纳税,两年后可成为中华帝国国民,并以斯拉夫族形势成为帝国合法公民。
与此同时,中华帝国民政部发布东疆和北疆大开发命令,但凡去北疆和东疆两地生活定居者,均可获得帝国政府赠送住房一套,政府帮忙解决工作问题,工资待遇为国内平均水平的1.5倍。
此令一下,帝国国民纷纷踊跃报名参加东疆和北疆大开发行动,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超过三百万人迁入东疆和北疆地区,顿时改变了这两个地区的人口成分比例,汉族成为统治民族,斯拉夫族成为第二大少数民族。
中华帝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快稳定东疆和北疆,不给沙俄帝国翻身的机会,随着汉族人的增多,原本的斯拉夫人将掀不起风浪,对于中华帝国对该地的长久统治是极为必要的。
同时,中华帝国吸纳了三十多万斯拉夫白种人成为帝国国民,为日后中华帝国向欧美白人世界进行情报渗透提供了便利。因为当前中华帝国的情报人员基本上以黄种人为主,很多白人国度对黄种的中国人高度戒备,这不利于中华帝国的情报渗透和收集。如今中华帝国吸纳了三十多万白人,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中出了无数个国际著名间谍,为中华帝国窃取了西方国家大量的情报,对中华帝国未来之国防决策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中华帝国跟沙俄帝国划定了两国国界之后,中华帝国分别在北疆和东疆设立了军区。分别是海参崴军区和乌兰乌德军区,这样中华帝国的七大军区便扩大为九大军区。
不过,随着中俄战争的结束,俄国陆军遭到重创,对中华帝国的陆上威胁在十年内都是微不足道的。为了不让沙俄帝国过分紧张,中华帝国同沙俄帝国签署了两国交界地区共同削减军备的协定,根据协定,在中俄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只保留两万边境巡防部队。俄国自然乐意,丢了远东之后,俄国陆军遭到重创,根本无力夺回远东,因此俄国政府很爽快的同意了中华帝国的提议,在中俄边境地区,俄军也只部署了两万二线部队。两国军方同时保证,在两国边境线以内纵深一百公里内不得驻军。
通过这个协定后,中华帝国和沙俄帝国缓和了陆上的紧张关系,随后帝国议会立即削减了陆军军备,大幅度裁军。从战争期间动员的300万大军,立即削减为81万常备陆军,即恢复和平年代的54个常备师。
不过,国会的建议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军方认为中华帝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铁路和公路交通线路未完成之前,帝国军队需要长途跋涉行军,不适合应对突发事件。而且中英关系紧张,英国在大西北、大西南地区时不时的会蚕食中华帝国的领土,帝国陆军需要更多的兵力守卫边疆。
但国会认为保留庞大的军队影响帝国经济的发展,中华帝国现在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经济,提升国民生活水平,打造盛世繁荣的国度。
于是双方争执了一个多月,最后帝国皇帝王辰浩出面协调,双方都做出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
最终,陆军依然只能保留五十四个常备师,不过国会妥协后的结果是,常备陆军一个师由现在的15000人扩充至20000人,国民警卫队由现役29个警备团,扩充至32个警备旅,每个警备旅驻防中华帝国的一个行政省,兵力从2000人到9000人不。受地域和人口影响,例如在人口众多的河南省,一个国民警备旅兵力达到9000人,而帝国在中太平洋行省的各个群岛上的国民警备旅只有两千人。
中华帝国陆上裁军行动,令周边国家顿时松口气,尤其是英国,担心中华帝国从陆上攻击英属缅甸、印度、阿富汗等地,对于中华帝国的裁军行动表示赞同。
然而,很快中华帝国又给了英国人一巴掌,打得英国政府手忙脚乱。
1904年2月初,海军大臣提尔比茨上将,炮术专家、海军上将杨森等德国海军部十几个要员,以及由德国商务部长海恩斯率领的由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日耳曼锻铁公司、皇家威廉造船厂、不来梅威塞尔船厂、斯德丁伏尔甘船厂等德国二十多个巨头公司的高层人员组成的代表团联袂访华。庞大的访问团共计六百余人,成为德国自建国后第一次由政府牵头组成的庞大访问团。
为了迎接德国政府和民间庞大的代表团访华,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下旨,由中华帝国海军大臣邓世昌上将,海军军令部大臣刘步蟾上将,海军舰队司令部总司令林建章上将等二十多个海军部重要官员,以及工商部大臣张謇,北洋科技重工集团、北洋兵器重工集团、上海船舶重工集团等国内巨头公司组成接待团,代表中华帝国迎接德国访问团一行。
德国海军部提尔比茨一行人奉德皇威廉二世之命,以前往中国观察中华帝国为德国海军建造的西里西亚号战列舰为由,暗中跟中华帝国海军部,中华帝国各大军工部门秘密磋商中德海军广泛合作问题。
以前,德国经济腾飞一直被英国嫉妒,所以英国限制对德国出口任何技术。而德国自视日耳曼人为亚特兰蒂斯神族的后裔,宁肯自己发展缓慢也不去低三下四的求英国人。
但中华帝国海军的快速崛起,甚至在很多领域中华帝国的海军工业已经超过了英国,这不得不令德国海军工业界深思。随着中华帝国跟英帝国拒绝签署第二次中英同盟条约,两国面和心不合已经被各国政府所认同。而中华帝国一口气打造十八艘新概念战列舰,证明中华帝国在新概念战列舰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
德国海军部认为,他们应该趁机拉拢中华帝国,并从中华帝国那里获得先进的海军工业技术,以便为德国大海军计划铺路搭桥。
德皇威廉二世觉得中德联合对付俄国和英国的时机已到,因此他在提尔比茨出发前,特别指示提尔比茨要从两国海军交流方面打开局面,促成中德结盟。
这一系列因素下,提尔比茨低华当天,就跟中华帝国海军大臣邓世昌透露了有意跟中华帝国结盟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