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恼羞成怒柳涛声
京城,柳家。
柳夏长从外面走回家,刚好碰到了从别墅走出来的柳春生。
看到柳夏长,柳春生笑着说到:“夏长,我要去羊城参加端木家的婚礼,你要不要同我一道,顺便散散心?”
柳春生知道自从秦怀瑾入狱后,柳夏长就很少笑了,人也变得安静了很多,他看在眼里到底是有几分心疼的。
但同时,他说这话还有几分炫耀的意思。炫耀柳涛声将这些事情交给他来的做,证明他在柳涛声心中地位的重要。
柳涛声和柳夏长、柳秋吟、柳冬藏三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母亲意外去世,柳涛声才又娶了柳夏长几人的母亲。而柳涛声又最是偏爱柳冬藏这个小儿子,柳春生心里自然会生一些嫌隙。会炫耀,不足为怪。
柳夏长摇了摇头,说到:“不用了,但还是谢谢大哥好意。”
说完,就径自朝别墅走去。
柳春生见此,也就迈步离开了。该说的已经说了,他这个大哥的关怀也已经表达了。至于对方接不接受,就与他无关了。
客厅中,柳涛声正拿着一个放大镜看着桌子上铺着的一幅画。柳涛声别的爱好没有,唯独就喜欢古玩。常年接触下来,自己也能鉴赏古玩的真假了。
注意到柳夏长进来,放下放大镜,高兴的招手说到:“夏长,快过来看看,我新得的一幅画,宋朝名家徐渭徐文长的。”
柳夏长闻言走了过去,不过却没有看画,而是在柳涛声身旁坐下,沉默不语。
柳涛声见此,皱眉说到:“你这是怎么了?又在想秦怀瑾?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即使他出狱了,我也不会允许你嫁给他。”
一个残废,又入过狱,他是怎么都看不上的。
柳夏长不想与柳涛声争执这些,因为她清楚,不会有结果的。所幸就当作没有听到。
柳涛声见此,怎么会不知道柳夏长是怎么想的,阴了阴脸,也没了再欣赏古画的心情。让管家将画收起来后,就准备回自己的房间。
就在他转身时,柳夏长突然开口问道:“爸,你是不是准备帮端木家夺取圣地的位子?”
柳涛声脸色一变,转过身看向柳夏长,沉声说到:“谁说的?”
柳夏长见柳涛声这副样子,就知道自己猜对了。“看来是真的有这回事。”
柳涛声欲盖弥彰的说到:“你哥去参加端木家的婚礼只是因为我们两家以前的交情。就算是没有交情,同为古武世家,也得看在面子上去。”
柳夏长却是不管柳涛声的解释,继续问道:“端木九重许诺你什么了?”
柳涛声不耐烦说到:“这些你都别管。”
“能让你动心的,是稀世古玩,还是更上一层的地位,更明确一点,亚圣地?”
“亚圣地”三个字一出,让柳涛声再也没办法继续掩盖下去了,自己的**被**裸的拆穿,让他恼羞成怒起来。
“是又怎么样?!你身为柳家的人,就应给为柳家的辉煌而努力,但你现在在干什么,你在质问我!”
“爸,你放手吧,端木家赢不了的,别到最后将柳家也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你住口!”柳涛声恼怒的呵道。“我就不明白了,你为什么要站在昆仑那边。你别忘了,秦怀瑾进龙狱也有昆仑彦凉的一部分责任!”
“这次婚礼,你和你大哥一起去,去见见端木家的二少爷,如果人家看得上你,我就给你们订婚!”
柳夏长听后,嘴角扯出了讽刺凄凉的笑容。这就是她的父亲呵……
“我不会去的,更不会为了你的利益牺牲我的幸福。还有,你若是不想让冬藏也远离你,我劝你就此收手。”
说完,柳夏长站起身,向门口走去。
柳涛声气的跺脚喊到:“走了就别回来!我柳涛声不缺你这个女儿。”
……
龙狱,一个在古武界让人不愿提起的词,因为一旦进了那里,出来的几率就很少很少了。
柳夏长出了柳家之后,去了秦家。找秦老爷子要了一张通行证,然后进了这里。
龙狱的门口,并没有保安,有的只是一个低着头,昏昏欲睡的老头子。但就是因为有这个老头子在,龙狱才没有人能够越狱成功。即使从监狱里逃出,最后也会栽在这里。
这个老人以前是跟在姬峥嵘旁边的,姬峥嵘隐退后,老人就到这里守龙狱了。也因此,他的身份很是特殊,即使是秦老爷子这些老一辈,对这个老人也很是客气?
柳夏长走到老人身边,将自己的通行证放到老人旁边的桌子上后,便朝龙狱里走去……
第618章 睡大街的姬瑞白
狱警带着柳夏长穿过长长的走廊,往监狱里面走去。一路上经过了许多个牢房,里面的情景与普通的监狱大为不同。
每个牢房关的只有一个人,牢房内的环境也挺好,牢房里的人更是不同。有闭目打坐的,有悠闲喝茶的,还有练习拳脚的,仿佛这里不是牢房,而是他们修身养性的的世外之地一般。
这里的人在进来之前,无一不是穷凶极恶、争强好胜之徒,但进了这里后,在知道出去无望的前提下,棱角开始被慢慢磨平,竟也能做到心平气和,安然处之的心态了。
走到走廊的尽头拐了一个弯后,便到了秦怀谨所在的牢房。向里面看去,秦怀谨与入狱之前并无太多不同,只是因为长久见不到阳光肤色有些白而已。
狱警用钥匙将门打开后便离开了,连一句交代的话都没有,也完全不用担心会出现犯人趁机逃跑的事,因为在这里,这样的事不会发生。
秦怀谨所在的牢房收拾的很干净整洁。一张床铺的整整齐齐。还有一个不大的书桌和书柜,上面的东西也都整齐的摆放着。
此时,秦怀谨正坐在书桌后练字,整齐漂亮的小楷跃然纸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写的正是老子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