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节(2 / 2)

莫应棠比姐姐莫茹小两岁,今年也有21虚岁。

一般青年十八/九家里就开始给张罗婚事,二十左右就结婚。不过自从三年饥荒以后,政府又开始提倡晚婚,建议男青年不要小于23岁,女青年不要小于22岁,甚至有些地方,还建议男人25岁。

现在学大寨、学雷锋、学解放军,有些人以身作则,二十八/九岁还不肯结婚呢。

不过那些人都是比较特别另类的,一般大众还是因循守旧的,到年龄就急着给孩子张罗婚事,沈淑君也不例外。

聊了一会儿莫应棠的事儿,话题就转到莫应熠身上。

他又有新情况,自己拿不定主意,考虑了很久,决定还是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我说的那个教生物的邓老师,上一次他老师从省大过来,他跟老师推荐了我。”

“挺好啊,然后呢?”莫茹问。

“那位袁老师邀请我去省大附中学习。”莫应熠表情有点犯愁。

沈淑君道:“这不是挺好吗?有啥可愁的?”

莫应熠看了她一眼,“娘,你不懂。”

沈淑君笑,“你上了几年学,我就不懂了?那你说说。”

莫应熠看了他爹和姐姐一眼,道:“我还想去北京上大学呢。”

莫茹知道他的意思,要是去了省大附中,虽然可以近距离和省大的教授们学习,但是也意味着他必须要考省大的专业,而且还是生物专业。

可他还想去北京呢!

当初他可是夸下海口的。

莫树杰道:“回头你姐夫来,问问你姐夫啥意思,你姐夫见多识广,有主意。”

莫应熠点点头。

莫茹道:“你姐夫也白扯,这事儿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你想学啥比你想去哪里更重要。”

其实莫应熠今年回去以后读高一下学期,66年取消高考的时候他也才高二下学期呢,赶不上高考。

之前她那么计划,也是怕他在家里浪费时间,让他早点上学,还有就是早点把高中的课程学个差不多,以后也不用犯难。

当时刺激弟弟说什么去北京读大学,不过是一种激将法而已,给孩子打气,接下来那几年的情况,真要是去北京她还不乐意呢。

文化运动开始以后,不只是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大学也一样的,学生们不学习,整天斗来斗去,甚至分成几个帮派展开武斗。武斗的时候,吃亏的就是学生们。

如果不是后来军队介入,阻止他们,那他们还要继续互相残杀下去。

本来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就因为理念不同阵营不同就开始挥戈相向,想想实在是让人寒心。

年轻的学生们,热血冲动,总以为自己追随就是正确的,只要自己认同的,就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就可以为之毫不怜惜地拿走反对者的生命。

如果可以,那几年,她其实想让弟弟回家躲风头,等和平以后再出去。

凭她和周明愈现在的人脉,让弟弟上大学,根本不是问题。

毕竟接下来的十年是最讲关系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70年开始,当兵吃香,战事没那么多,想当兵就要走后门。还有读大学,70年开始由各大队、公社、工厂、机关单位举荐入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

说白了还是要走关系。

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连小学都没毕业呢,不过是成分好,根红苗正,关系硬,为了打破教育被地富反坏右们控制的局面,他们去上大学。

这也导致大学教师们不知道怎么授课,要教他们记笔记,教他们从小学知识开始讲,总是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更苦。

而这些工农兵学员毕业以后,有很大一部分,其实也就是初中水平,但是却回到原单位或者调到其他单位,担负关键岗位。

原本她想着,哪怕就是66年不高考,等过了风头,还是可以找关系把弟弟送进大学的。

既然邓老师有路子,那自然更好,离家还近呢。

有谁的理想和志愿是一成不变的呢?那是小孩子的天真想法。

绝大多数人,最美好的愿望都是在心里留着缅怀的,最终选择的路都是现实所迫不得不这样选择的,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别无他途的!

莫应熠就很认真地想,比较,“我挺喜欢学生物的,但是我也喜欢学语文、历史,物理其实也挺喜欢的……我挺想去首都看看的。”

“最喜欢的学科……我最喜欢生物吧,邓老师给我太多帮助,如果我能进省大的生命科学研究所……好像也挺好的!”

不过似乎喜欢生物除了兴趣以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邓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引导,还有袁教授的风趣和专业,让他折服。

莫茹道:“首都咱们随时可以去的,你读了省大附中、省大,也未必不能去首都上学啊。”

不是还可以深造嘛,以后肯定也可以读研究生之类的嘛。

而且如果跟着袁教授,就算以后大学不招生,小弟的学业也不会耽误,还是有机会深造的。

能够进研究所其实比什么都强,有多少人拼命学习就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呢。

但是她暂时不想说太多,毕竟弟弟还年轻,有些话他不需要知道,免得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

“行啦,你就好好想吧。反正不管选啥我们都高兴。”沈淑君觉得儿子能上学就挺好,以前可没想过还读大学呢。

省大对她来说就是非常棒的。

她也更倾向于省大,离家近啊!

莫树杰想的却是儿子能平安就好,至于干什么都无所谓,他道:“你娘和姐姐说的对,你就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