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京师外城,有一段漫长的故事。
朱棣夺下了侄子的江山,迁都北方,仅修筑了皇城和内城。内城的东西两道城墙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埂,南城墙向南推进了二里余,北城墙则缩进了五里。
由于当时明军将蒙古势力驱入茫茫大漠,也由于当时的经济尚未恢复,对建设外城的军事和经济的需要都不十分迫切,因此也就无暇顾及这项工程。之后的仁宗和宣宗都有复都南京的打算,称北京为“行在”,当然无意修筑北京的外城。
英宗即位后,立意定都北京发动人手修筑了九门的城楼,增设了城门外的箭楼和城墙四角的角楼,加深了城壕,用砖包砌了城垣的内侧等等。
英宗正统十四年,也先携着土木堡大胜之威,直取京师,大明从上到下都感到了切肤之痛。在宪宗成化十二年,定西侯蒋琬奏请兴建北京外城,只是在廷议的时候,他又收回了建议,结果一拖又是六十几年。
直到嘉靖朝,蒙古俺答兴起,屡屡入犯,边塞告急。同时,京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口繁衍,商业繁荣。特别是住在城外关厢的居民人数已经超过了城内,其中“南关居民稠密,财货所聚”
为了保护百姓和商业,修筑外城的要求也就历史地被再次提了出来。
只是想要修筑外城,工程之庞大简直难以想象。最初嘉靖坚持要体现王者尊严,皇帝霸气,必须四面同时修筑,把内城包围起来。草草一算,光是外城就要二百里左右,沿途山川河流相间,施工难度极大。
无论是人力和财力,已经没落的大明帝国都承担不起来。经过严嵩的软磨硬泡。最后决定,先修南城,把最富庶的地方圈起来,至于其他三面,日后再修,也就是敷衍搪塞。
拖了一百多年的工程终于开始修了,结果就在建成之际,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地震,又弄得一地鸡毛。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所谓的南关其实有点像后世城市的贫民窟,只是聚集的不是过不下去的百姓,而是四面八方来的商贾。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里缺少整体规划,私搭乱盖是家常便饭。
虽然商铺林立,生意兴旺,但是缺少干道,交通不便,屋舍低矮逼仄,污水横流,乱得一锅粥。
了解了南关的情况,唐毅就冒出了一个念头,天啊,这不正是土地开发的最好位置吗?要是让后世的地产商知道,都会高兴地冒鼻涕泡。
首先背靠京城,寸土寸金,无论投资多大,绝对不会打水漂。
其次刚刚经过地震,原有的格局被打破,正是大破大立的好时候。
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让后世无数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大明的君臣竟然不懂的如何操作,空守着一座宝山讨饭,真是可悲可叹,让人笑掉大牙。
比起所谓的开海,搞土地来钱貌似更容易,更快捷。
唐毅敢打包票,穷疯了的嘉靖一定对他的计划大加赞赏,只是京城利益错综复杂,自己必须拿出一套让各方都满意的方略出来。
只有如此,才能显示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嘉靖不得不倚重自己。抱上了全大明最粗的大腿,什么李太宰,什么严阁老,小爷都不鸟你们!
唐毅想到这里,大声说道:“陛下,小臣有一套设想,要上达天听。”
“讲!”嘉靖急促地问道,显得迫不及待。
“遵旨,小臣以为,首先要把外城的规划做好,城墙建多大,要圈进多大的范围,然后再进行规划,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住宅区,把一切都弄好。而后按照规划,全面施工,把外城重新建造起来。”
嘉靖眉头紧皱,修长的手指敲着大腿,不解地问道:“唐行之,按照你的设想,朝廷要花多少银子?朕可不是善财童子!”
唐毅急忙笑嘻嘻说道:“小臣哪敢让陛下出钱,小臣的意思是要对南关的商户百姓进行全面排查,他们占据朝廷的荒地,手中缺少正式的房契地契,即便被侵占吞没,也没法打官司讨回公道。朝廷可以重新划住房土地,发给房契地契,不过需要各个住户缴纳一笔银子,至于多少,要按照居住年限,还有房舍大小计算。南关至少有十万户百姓,按照一户五两银子计算,也有五十万两。”
总算见到钱了,嘉靖喜上眉梢。
“唐行之,区区五十万两,也不够朝廷建城的开销吧?”
“陛下圣明,按照小臣的估算,如果重新规划,外城适当扩大,南关可居住的百姓至少会有二十万户,也就是说,还要增加一倍的人口。以多出十万户计算,增加各类商铺至少在五千家,京城的铺面在三百两银子以上,外城按二百两计算,光是铺面一项,就有一百万两。;另外新增的百姓需要购买土地房舍,一间房五十两,十万户就是五百万两!三项加起来,就有六百五十万两之多,别说修外城,重修京师都足够了。”
什么叫点石成金,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