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李默完了(1 / 2)

我要做首辅 青史尽成灰 1815 字 18小时前

“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宪复淮蔡,而晚业不终。”

一道以史为鉴的寻常策论,唐毅足足看了一盏茶的时间,其他的人早就奋笔疾书,可唐毅却一个字都没有写,相反鬓角还流下了汗水。负责监考的严讷吓了一跳,心说这位六首魁元不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吧,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严讷有心提醒唐毅,可是有慑于李太宰的威风,不敢多说一句话,只能不停摇头叹息。

唐毅是不会写吗,当然不是!

他此刻的心里是巨浪滔天,心潮澎湃。

自从得知王诰廷推胜出,李默死灰复燃,唐毅的心中就有一个疑问,一个天大的疑问!

王诰之所以胜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严世藩推举的胡宗宪的确资历浅薄,第二就是徐阶推举唐顺之,影响了中间派的立场。

就算唐毅非常自负,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严世藩辅佐老爹,横行朝堂二十年,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尤其善于勾心斗角,结党营私,他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另外徐阶的举动就更是怪异了,他明知唐顺之不可能通过廷推,为什么还要推荐,难道只是为了浑水摸鱼,有枣没枣打三竿子?可是他这么做,只会得罪严党,而且让李默进一步做大,对他没有丝毫的好处。

严世藩不是不会犯错,徐阶同样也会犯错,可问题是两个绝顶聪明人,超级大高手,同时犯错,还让李默捡便宜,这个概率简直比火星撞地球还低。

唐毅之前并没有说出来,而是他吃不准严党和徐阶为什么会给李默一个大馅饼,做事总要有动机,无利不起早啊!

直到唐毅看到了这一道策论题目,他猛然惊醒,脑袋之中打了一道闪电。

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

汉武帝就是刘彻,感谢那一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下子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推到了历代最顶尖的帝王行列,而实际上在儒家一统江山的时候,汉武帝是受到很多攻讦的。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武帝穷兵黩武,到处征战,为了填补国库空虚,又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比如弄出什么白鹿币等等,到了晚年汉武帝就更加荒唐,为求长生,笃信方士,烧铅炼汞,耗费无数资财,又弄出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与早年的英明睿智,大相径庭。

如果说汉武帝晚年的作为令人感叹,那么唐宪宗就是一个大悲剧,唐宪宗即位之初,藩镇割据,中枢衰败,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不但内政清明,削藩成果明显,史称“元和中兴”。

如果唐宪宗能保持即位的初心,没准大唐帝国能重新恢复鼎盛,整个世界的历史都要改写。

很不幸,宪宗在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就志得意满,笃信方士,也开始追求长生不老,还派遣宦官迎接佛骨,把好好的朝局弄得乌烟瘴气,天下大乱。

由于服用各种丹药,使得宪宗性情暴力,经常诛杀身边的宦官,结果他自己也被宦官陈弘志等谋杀,享年四十三岁,在位仅仅十五年。

唐毅对这两位皇帝的掌故都非常熟悉,可正是因为熟悉,才感到了不妙,因为咱们的嘉靖皇帝和这两位实在是太像了。

首先嘉靖即位之初,也是一扫正德朝弊政,大明朝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可接下来嘉靖一心修炼长生不老,和汉武帝与唐宪宗一般不二。

而且汉武帝晚年逼死了儿子刘据,嘉靖也因为一句“二龙不相见”的谶语,对儿子十分寡淡,薄于人情。

宪宗就更倒霉了,因为服用丹药,而死在宦官手里,分明就是暗示嘉靖也任用小人,不得善终。

李默这两句话太容易让人对号入座,浮想联翩。

但仅仅是一道策论,还不足以放倒天官老大人,更何况还要锦衣卫大都督陆炳顶着,李默最多也就是丢官罢职,不至于没了性命。

但是唐毅联想到廷推的结果,顿时就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严党是在捧杀李默,唐毅敢说李太宰被耍了,而且被耍的非常惨,廷推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严党故意放水,让李默属意的人选意外胜出。

道理很简单,嘉靖支持开海的态度非常明确,廷议的时候,李默就跳出来阻拦,紧接着又推举王诰,很容易让人想到李太宰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想要派遣自己的人去搅黄开海。

本来这也没什么,如果李默廷推失败,嘉靖也不会多想,可是李默偏偏就赢了,事情一下子大条了。

你李太宰的势力竟然比朱皇帝还大,你竟然能裹挟百官之意,对抗嘉靖的意志,敏感而多疑的嘉靖皇帝岂能不愤怒滔天,怒火中烧。

外人看起来李默是咸鱼翻身,可是要唐毅说,他已经是一只脚踏空,离着万劫不复只差一头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