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1 / 2)

贤妻难当 凔溟 2416 字 3天前

“大王英明!”众人也不会在此时去扫南晋王的兴,各种好听的话都奉上了。

而王子贤也得了南晋王的赏赐,虽然只是几斗珍珠几匹宝马,但风头算是出尽了。

“大王兄,不知您为父王准备了什么礼物呢?”他转而对向王子绪。

在太子昭还年幼的时候,这两人地位不相伯仲,自然是针锋相对的。

“刚才为兄说了,家里钱财微薄,供不起这么好的宝贝,只能送给父王我亲自画的图写的字,还望父王不嫌弃。”他话音一落,立即有内侍捧着一个长盒子进来。

南晋王原本是不报什么希望的,不过当他打开盒子,拿出卷轴打开看时,却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大家见他这更衣知道大王子送上的礼物不简单,纷纷伸长脖子看。

“哈哈……好!好!好画!好字!好寓意!”一连几个好字,众人更加心痒了,南晋王也不吊胃口,直接让人将那幅画挂在大殿中央。

只见偌大的卷轴上,描绘着一幅山水图,有山有水,有云彩有人家,一副生气盎然的模样,而那画工,即使是不懂画的人也不得不夸一句好。

有人心生感慨:看来大王子是要复出了,而且是想一鸣惊人啊。

第151章 对干到底

“父王,儿臣幽居多年,自以为远离尘世,厌倦了凡尘,甚至动过出家的念头。”大王子一边抹眼泪一边哭诉:“儿臣在家中立了佛堂,每日抄写佛经,只希望能报父王的养育之恩。”

唐越搓了一把胳膊,想把一身的鸡皮疙瘩搓掉,他自言自语道:“这一个个都是演技派啊!”

太子昭瞅了他一眼,给他夹了一筷子菜,“听听就是了。”别当真!

“若不是郡王叔点醒了儿臣,儿臣此时恐怕还守着佛堂里的那一盏青灯呢。”

“混账!你年纪轻轻怎么就有如此念头?”南晋王看着一下子成熟了许多的长子,内心唏嘘不已。

对于第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喜欢的,南晋王对大王子的宠爱当年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大王子的母妃是南晋王的第一个女人,从小服侍他的,情分不浅。

要不是他自己作死去招惹后宫的男宠,今日朝堂之上也肯定有他的一席之位。

“父王,儿臣知错了,真心知错了……”大王子匍匐在地上,声泪俱下,甚是动人。

“所以自半年前,儿臣就开始准备这幅画作,每日末曾间断,画着这大好河山,心中意是想念父王。”

南晋王摇头道:“罢了,都是多久的事情了,你也得到惩罚了,平身吧。”

“谢父王,儿臣今后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有眼色的大臣立即站出来恭维道:“今年真是喜事连连,这说明大王统御有方,治国有道啊!”

众人不得不附和:“王上圣明!”

“哈哈……”南晋王也颇为舒心,笑得合不拢嘴。

接下来没有王子敢和太子昭争先,太子昭当仁不让地站出来。

“九弟刚被封了太子,今年的贺礼可要有点新意才行,别又是什么弓啊剑啊的,兄弟们都欣赏不来。”王子贤状似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南晋王倒没有丝毫不高兴,反而替太子昭辩解了一句:“昭儿往年都在边境,能弄到好弓好剑就是最好的贺礼了。”

“父王说的是,只是九弟今年凯旋而归,也不知在邺城找到了什么好东西送给父王您。”

南晋王也有点期待,他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珍宝,价值连城的,心意满满的,可儿子送的礼总是格外不一样的。

太子昭双手托着一个檀木盒子,盒子做的非常精美,令人不约而同地猜测里头一定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父王,儿臣今年确实得到了个好东西,此物虽不好看,也没有很好的寓意,但是却能造福万民。”

“哦?是何等宝物?”南晋王有些迫不及待了。

“没想到九弟长大后口舌比小时候流利多了,此番话一出,为兄都等不及了。”大王子明褒暗贬道。

太子昭对他这位长兄没半点好感,厌恶程度比王子贤更深,不过他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而是直接将盒子交给内侍,递给南晋王。

南晋王小心翼翼地打开,目光凝滞了几秒,才发出一声疑惑的声音:“咦……这是……何物?”

他将木盒里头的书本拿出来,翻天覆地看了几眼,只看到书皮上写着三个端正有力的大字:《三字经》。

“启禀父王,这是一本用纸张装订成册的书籍,是儿臣手抄的《三字经》,您可以翻阅看看。”

纸张的好处一时也说不完全,说的再多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想象不到的,太子昭就有这样的心得体会,所以与其他夸夸其谈,不如让南晋王自己摸索。

众人眼巴巴地看着南晋王将那本小册子一页一页翻过去,速度很慢,仿佛每一页上都刻着精美的仕女图,惹人离不开眼。

当南晋王翻到最后一页,还意犹未尽地往回翻,时不时用手指搓一搓纸张的手感,或者是对着灯光照一照。

“你刚才说,此物叫什么?”

“是由纸张装订成的书籍,那一页页轻薄的便是纸张了。”

“纸张?”

众人的视线紧紧盯着南晋王手上的书籍,纸张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可能装订成书册,那一定是好东西了。

平日里大家用的最多的是竹简,重不说,要制作一卷空白竹简也颇麻烦,每日上奏折都要用马车拉过王宫,而看南晋王手上的那书,似乎没有一点重量。

“敢问太子殿下,您这……纸张是如何制成的?可否大量推广?”

“制作工艺不方便告知,不过孤敢断言,这纸张将会取代竹简,甚至成为我们南晋最重要的改进,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